应用型本科院校保险学专业人才培养路径探索

点击数:141 | 发布时间:2024-11-30 | 来源:www.hjexys.com

    近年来,国内保险业飞速发展,国民的保险意识不断增强,保险市场主体很多增加。河南作为人口大省和经济大省,保险业进入飞速发展时期,各类保险机构持续扩张,对保险人才的需要急剧增加。相对于河南飞速发展的保险业,高素质应用型保险人才的培养相对滞后,人才储备紧急不足。从现有研究来看,国内学者基于全国视阈对保险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比如,王宏扬从明确培养目的,探索开放式教学,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投入,选拔和培养双师型教师,优化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打造保险教学水平评估体系等方面对应用型高校保险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改进建议。冯文丽、苏晓鹏从专业单独招生,依据行业需要设置培养目的,依据培养目的优化课程体系,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加大专业宣传等方面提出了专业进步的对策。王茵从建设目的和教学达成渠道两方面探索了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角下的保险学专业校企合作。本文从目前河南内本科高校保险学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其产生缘由,提出优化保险学专业人才培养路径的建议。

    1、河南应用型本科院校保险学专业人才培养近况

    河南保险学本科专业总体招生规模不大,人才的供给规模没办法满足河南保险业飞速发展的需要,总体呈现出以下特征。

    专业设置近况

    现在河南内有6所高校开设了保险学本科专业。其中,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和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实行大类招生,二者金融学类招生计划每年都在200人左右,但最后选择保险学专业的学生并不多;河南财政金融学院、河南牧业经济学院、郑州商学院和平顶山学院开设了保险学本科专业,但大多数处于起步阶段,2021年,这4所分专业招生院校招生计划合计250人。与其他较为成熟的财经类本科专业相比,河南开设保险学本科专业的院校较少。

    专业师资近况

    现在,河南内开设保险学本科专业的高校常见存在专业师资总量不足和高层次师资紧急匮乏的问题。从专业师资总量来看,各高校真的具备保险学专业背景的师资均不足10人,有些甚至不足5人,大多数教师都是从其他专业“转行”而来。从高层次师资来看,只有两所高校拥有为数不多的保险学专业博士,多数教师仅有硕士研究生学历。

    受传统体制机制制约,高校较少与企业在师资培养和引进方面打造实质性合作。高校很难做到在计算工作量的状况下支持教师去行业顶岗实践或者从行业引进实践资深的专家担任兼职教师。为了谋求专业的更好进步,河南财政金融学院等院校尝试从省内外高层次院校聘请专家承担本科教学工作,发挥示范带动用途。

    专业生源近况

    从录取分数看,与金融学、投资学等相同种类专业相比,保险学专业的录取分数明显偏低。实行大类招生的院校,在依据考试报名志愿分专业时,自愿选择保险学专业的学生人数较少,需要院系政策倾斜或专业引导才能勉强成班。实行分专业招生的院校,第一志愿考试报名保险学专业的学生比率不足50%,大多数学生是调剂的。从生源地来看,来自城市和农村的学生所占比率与其他专业并无不同。

    专业课程开设近况

    从几所高校的保险学专业课程设置来看,课程门数较多,学分充足,但课程体系的前沿性和革新性明显不够。体现专业进步前沿的课程、专业革新教育课程、实验与实践革新课程、交叉复合型课程和就业创业类课程相对较弱。部分高校在人才培养策略中尽管设置了此类课程,但怎么样优质地开出课程仍是一大挑战。从学分安排来看,大多数课程为2~4个学分,0.5学分和1学分的课程较为少见。上述课程设置难以满足高素质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培养需要。

    专业产学合作近况

    教育部已明确需要,应用型人才培养应打好“产教对接、产教合作、产教引领”的组合拳。现在,上述高校虽然与保险机构合作打造了数目不等的实习基地,但真的深入并长期合作的并不多。合作形式主如果学生去企业参访,拓展集中的认识实习、零散的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保险企业的专家应邀进校作报告等。除此之外,保险企业多数未深度参与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高校也很难为企业进步提供足够的技术支持和成就转化等服务。校企关系的不冷不热使二者在人才培养和学生就业方面的深度合作不足。

    2、河南应用型保险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缘由剖析

    专业愿景不强,专业建设信心和动力不足

    保险学专业办学愿景不强,即使是财经类高校,对开设保险学专业和持续办好保险学专业的信心和动力也不足。缘由在于:一是保险学是较小众的财经类专业,部分高校即便没保险学依旧有其他专业可以撑起金融学类学科体系。二是全国保险高层次人才产出不多,加之缺少好的待遇和进步平台,高校师资引进困难。三是生源不佳,部分高校即便通过调剂完成了招生计划,但学生进校后转专业者较多。四是教师教学任务繁重致使科研和专业建设很难有所发展,不可以给学校带来声誉效应。

    专业师资不足,高层次专业人才引进困难

    专业师资不足和高层次人才匮乏会带来很多不好的影响。一是教学计划很难有效落实;二是课程建设陷入困境,很难围绕“两性一度”塑造金课;三是教学与科研没办法达成教与研的良性互促。上述问题最后影响人才培养目的的达成。以上问题的主要成因在于,一方面,专业教师缺少行业实践经验,使得实践革新课和革新创业活动很难有效落实;其次,因为专职教师培训机制和兼职教师引进机制不够灵活,人才信息来源途径不够畅通,人才引进缺少长效勉励机制。

    专业认同度低,学生学习信心不足

    保险学专业的社会认同度低会干扰学生学习信心。缘由在于:一是保险代理人素质参差不齐。部分代理人为了完成业务,宣介商品时避重就轻,致使后续的理赔纠纷层出不穷,社会对保险的负面评价增加。二是保险代理人流失率高。代理人的高流失率带来不少“孤儿”保单,使得后期保险服务很难保证,引起保险买家不满。三是“以商品为中心”的不当保险营销策略,使得部分代理人将个人利益置于顾客需要之上,致使顾客购买了不合适的保险商品,进而对保险公司失去信赖。保险学专业学生一旦认识到自己所学专业不被社会认同,难免会对所学专业信心不足,陷入专业选择的困境。

    课程设置不合理,与行业进步需要不匹配

    传统的课程设置不能满足保险业转型升级与对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需要。缘由在于:一是不相同种类型的保险企业对保险人才的需要有差异。寿险与健康险保险公司需要拥有保险、资产管理、证券投资、大健康、养老年金、法律等有关常识与好交流能力和业务能力、好专业素养和职业操守的复合型人才;财产险保险公司需要“保险+科技”“保险+工程”“保险+汽车”等复合型人才。二是保险专业课程设置滞后于企业需要。一方面是高校对行业调查不足,不可以准确把握行业需要;其次是师资力量薄弱,专业前沿类课程、革新创业类课程和交叉复合型课程很难有效落实。

    校企合作不够,产学融合深度有待拓展

    校企合作面窄,产学融合深度不够。缘由在于:一是缺少有效的管理规范对企业进行必要的约束。校企合作协议的签订及后期工作的推进,一般需要保险企业省公司领导审批。高校很难跟企业有关领导打造联系,即便很不容易打造了联系,一旦企业领导工作变动,后期合作也很难为继。二是校企双方很难达成各自需要的有效对接。保险企业的省市公司管理岗和内勤岗一般不愿接收实习生,营业部热衷接收实习生,但大多是代理人性质的推广岗。而本科高校学生需要的是多元化的实习职位和能力训练。三是高校受现有体制制约,很难聘到企业技术职员到校讲课。高校课时费标准常见不高,但讲课需要不低,这让本就工作忙碌的企业高管和技术职员望而却步。另外,企业一线员工总是不符合高校体制对讲师资质的需要。最后,校企各走各的路,企业极少参与高校的人才培养,高校也不能满足企业的用人需要。

    3、河南应用型本科院校保险学专业人才培养路径探索

    上下联动,凝练特点,坚定办好专业信心不动摇

    第一,做好专业进步的顶层设计,优化人才引进规范,帮助解决师资短缺问题。一是高校应提升高层次人才引进待遇,并在引进人才后提供平台帮助人才进步。二是高校应适合减少引进人才学历标准。三是高校在人才引进时应将指标分配到专业,而不是按金融大类分配指标,以防止为数不多的保险学专业人才在大类招聘时被淹没。

    第二,凝练专业特点和做好专业进步规划,并切实推进专业建设。一是应结合自己的办学习历史和办学优势凝练专业特点。比如,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可以将保险与数理相结合,培养精算与商品革新设计方面的高阶人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可以着力保险与法律的结合,培养保险营运管理和保险监管人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可以结合学校背景,坚持“保险+航空”,培养适应航空航天范围需要的保险应用人才。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可以结合学校的农学背景,培养适应乡村振兴策略,既懂保险又熟知农业农村问题的复合型应用人才。河南财政金融学院可以与政策性保险公司合作拓展人才订单式培养,也可以与本校的健康管理专业相结合,培养既懂保险又具备肯定医学与健康管理常识与技能,且能适应健康中国进步策略的复合型应用人才。二是专业进步规划要体现宏观、超前、实事求是的原则,具备可操作性。

    内培外引,顶岗实践,加大师资队伍建设

    第一,加大师资队伍建设。一是鼓励现有师资攻读保险学专业博士学位。二是主动出击,加大宣传,引进保险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或出色硕士研究生。三是聘请国内保险范围的知名专家任兼职教授,在提高本科教学水平的同时,通过配备助教、观摩听课等方法提高本校教师教学水平。第二,解决校内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一是改革教师考核机制和培养机制,鼓励教师每两年去企业挂职训练半年,并计算相应的工作量。二是柔性引进学历在本科以上、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人才担任兼职教师。

    科学引领,专业指导,增强学生专业自信心

    第一,加大专业入学教育。专业入学教育能把专业明确而透彻地向学生进行系统介绍,让学生知道专业培养计划,并明确专业进步的目的与路径———考研,考公务员,成为金融监管职员和保险职场人士等,引导和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

    第二,加大专业认知教育。通过专业实习和专业课程教学增强学生对专业的认知。专业课教学,要突出保险业在服务民生、助推脱贫攻坚、帮助经济转型升级、服务国家重大进步策略等方面的责任担当和重大用途,增强学生的职业荣誉感和专业自信心。

    学科交叉,专创融合,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

    现在,大型保险公司业务进步呈现跨界趋势,且对AI和云数据技术应用日趋广泛,对复合型应用人才需要较大。

    第一,高校应推进保险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一是推进保险学科与AI和计算机科学的交叉融合。二是推进与专业特点有关学科的交叉融合。

    第二,高校应推进专创融合。高校应围绕地区经济社会进步需要和行业企业需要,达成专业教育与革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进而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应用人才。

    校企“双主”,合作育人,提升专业人才培养水平

    第一,校企合作育人。除去教师教学生,领导培训职员以外,高校应为企业职员提供理论与技能培训,企业则为高校学生和教师提供实习实践指导。

    第二,校企合作革新保险课程体系。贴近行业实质的课程体系革新,既能提升专业人才培养水平,又能更好地满足企业用人需要。

    第三,塑造双师型教学团队,一同完成对高校学生的讲课工作和对企业职员的继续教育工作。如此既能提升高校的学科专业知名度和社会吸引力,更好地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又能提高企业职员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

  • THE EN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专业院校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8-2024 中国人力资源网(https://www.dgzhou.com/)
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037099号-1

  • 中国人力资源网微博

  • 中国人力资源网

首页

财经

建筑

医疗